翻砂鑄造是人類古老的金屬成型工藝,也是鑄鋼件鑄造廠家鑄造大型鑄鋼件的根基。這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工藝,每一件鑄鋼件的成型,都是砂與火的千年對話。
追溯到青銅器時代,這個曾鑄造出大型青銅器——司母戊鼎的時代,是孕育著翻砂的搖籃。司母戊鼎的鑄造痕跡揭示了翻砂的雛形——陶范法,并且也已經蘊含了現代砂型分模的思維。至戰國時期,鐵器時代砂型萌芽。在《考工記》中記載“型砂需摻糠秕”,這是早期關于改善砂粒透氣性的實踐,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鐵斧,就是很好的證明。
隨著時代的發展,在唐宋時期技術成熟,并且工匠也已經具備防粘砂的概念,進行了初步改良,在其中加入炭灰以防止粘砂。也是在這一時期,東西分野。1568年德國礦學家阿格里科拉在《論冶金》中量化記錄石英砂與黏土的混合比例,為工業革 命時期的鑄造機械化埋下伏筆。到明清時期鑄造技術已成定型。我們現在所說的“型砂鑄造”也是在此時流傳開來的。
鑄造工藝延續至今,成就了無數個企業。這些企業比如騰飛鑄鋼,就將型砂鑄造融會貫通于鑄造當中,并且進行了創新和改進。當現代鑄鋼廠的機械與傳統工人的砂箱共存時,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迭代,更是一部關于執著與創新的文明史詩。